在景区大门口树荫下停车,门口保安只看了我预约记录,就让我进来了。因为没有提前看景区路线和攻略,进来后也没看到景区简介和路线图,只有一条上山马路,有点茫然,我又回到门口,问保安,可以开车进吗,答,开车进山加收30元。我转身走了,老子徒步进山。边走边搜两步路的轨迹,确认就是这条上山路,这一路只有一个景点,大禹治水的雕塑。花了一个多小时,约5公里,才走到禹王广场,这里终于看到岣嵝峰景区导览图。岣嵝峰国家森林公园是1995年在国营岣嵝峰林场的基础上兴建,岣嵝峰为南岳72峰之一,海拔1131米。一路没遇到其他游客,只有一辆车从身边飞驰而过。到这里看到这辆车,是几位游客的,在后续登山过程中遇到他们下山。这么漂亮的建筑,你敢相信吗,根本没有人,进去看看,里面都荒废了。看了景点介绍及景点名称,才知道这里跟大禹治水的各种传说有关联。岣嵝峰,是大禹治水得法之地,大禹治水成功之地。这木条上刻的都是禹王碑上的蝌蚪文。
禹泉,相传大禹治水时路过此地,冒出一股清泉,这就是禹泉。
清澈的泉水不断从井中龙口汩汩流出,就是不溢出井外,不知流向何处。可以有条暗渠,周边走了一下,也没看到。爬升一小段路,就到了禹王殿,禹王殿供奉的是大禹。殿正门楹上书"治水颂丰功,金简玉书参录帝;竖碑铭伟绩,蝌文蚪字蕴玄机"。禹王殿始建于公元前127年,多次损毁,1995年重建。殿内高大肃穆的禹王塑像,是人们为纪念大禹治水所建。传说大禹接替父职治水,来衡山获得金简玉书,在金简玉书指导下治水成功后,把治水的方法刻在衡山的一块大石头上,禹王碑由此诞生。禹王碑,蝌蚪文在另一面。石鼓书院那个碑是复制品,这个是原版。史书多有记载禹王碑,且在岣嵝峰发现了这块禹王碑。这些蝌蚪文至今仍是未解之谜,之所以解释不透,应该比甲骨文还早。大禹的故事,确实有故事。嫘祖殿位于禹王殿下方,嫘祖是古西陵国的女子,最先发现野蚕能吐丝织茧,并将它驯化家养,使先民告别兽皮树叶的时代,因而被后世奉为"蚕神"。相传嫘祖与轩辕黄帝结为夫妻后,曾随黄帝南巡,留在岣嵝峰,教民种桑养蚕,缫丝织布。继续上山,游客太少的缘故,太少人走了,台阶路,石头路都是青苔,很滑。
绿树成荫,密不透风,天气闷热,蚊虫还特别多,嗡嗡的围着转,不小心就被叮一口。禹居,为一天然石洞。大禹于岣嵝峰叩拜嫘祖,得金简玉牒,于此研读,治水成功后,仍藏书于此。洞原大数丈,因藏有天书,泥石迅速盈满,天书不知去向,洞仅剩数尺,供游人凭吊 。
镇龟洞,妖龟作怪,洪水泛滥成灾,大禹使神法镇龟于洞内,并命仙猴严加看守。
彭公亭,后人为纪念彭玉麟所建。彭玉麟(1816-1890),衡阳县人,字雪琴,人称"雪帅",谥号"刚直",与曾国藩、左宗棠、胡林翼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。清同治年间带头捐资重修禹王殿,并著有《重修禹王庙碑记》。从禹泉开始算起,到登顶,约1公里,拔高400米,花费一个多小时。山顶信号塔后面有一条小路,登顶岣嵝峰的野路,驴友路线,搜了一下附近轨迹,也可以回到景区门口,可以确定,常规免门票路线就是这条了。这个岣嵝峰景点,山上的宾馆早就倒闭了,空有建筑外观,里面一团废墟。景区太久没维护了,路线湿滑,游客太少,我搜到的都是从小路上山的驴友轨迹。景区大概率只有门口那一个保安,兼职所有职责,再没其他工作人员了。这种景点,每天的游客数肯定是个位数,还肯定是一卡通用户,景区根本收不到门票,每天的收入连一个保安都很难养活,反正看吧,坚持不了多久了。不如直接倒闭,免费开放,驴友爬山走出来的小路,都比苔藓路好走。预祝岣嵝峰景区早日倒闭,还之于民。十点上山,下午2点多下山。回到禹王广场,恰遇当地人来打泉水,坐他们车下山,回到景区大门口。非常感谢他们,不用再徒步5公里下山路,节省了不少体力。准备第二天爬南岳衡山,需提前住在登山口附近并做好准备,下午先到附近的祝融小镇逛一逛。祝融小镇建筑是还原1944年民国风格,可以顺带了解一下1944年衡阳保卫战历史。没看到展览,网上了解一下就可以了。1944年6月21至8月8日,在装备不足、援军不至、粮弹不继的情况下,中国守城官兵仅凭粗陋野战工事,孤军奋战,抗击日军波浪式的冲锋围攻,以血肉之躯阻止日军进攻。衡阳保卫战历时长达48昼夜,以守军弹尽援绝、伤亡殆尽而惨烈告终。祝融小镇主入口是时光车站,展示上世纪40年代的衡阳繁华景象。祝融,号赤帝,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火神。祝融剧场,从外形上看,形似火盆。祝融小镇,白天适合拍照,夜晚灯光亮起,氛围感更强,适合夜游。逛完祝融小镇,开车经过南岳衡山牌坊,在衡山南门附近溜达一圈,查看登山入口位置,确认好一切,找民宿住下。